最强大脑里的人聪明吗?你可以比他们更聪明!

大家好下面小编(洋光)给大家介绍有关于==>最强大脑里的人聪明吗?你可以比他们更聪明!的知识。

最强大脑里的人聪明吗?你可以比他们更聪明!

作者:蔡垒磊 来源:请辩(ID:qingbian-cll)授权读史旗下账号发布

近日在“罗辑思维”里看到了一篇文章,叫《超强记忆力是个邪道功夫》,看完以后想码点字,同时也跟各位看官深入交流下有关智力的那些事儿。既然关注了“请辩”,每篇文章我都力求不让大家空手而回。

话说“最强大脑”这个节目火了有几年了,每一期的节目里都会有牛到让你惊叹的人。不过如果你看得足够久,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上节目的牛人里占据最大比例的应该是“记忆型”和“细节观察型”选手。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因为这两种能力有足够震撼的现场表现力(还可参见那个叫“一站到底”的节目,一开始我以为比的是知识储备,想不到连知识储备都算不上,居然有题库……如果只是比强记的话,就没什么看的必要了)。

在看了“最强大脑”以后,普通人都会认为这些上节目的牛人拥有常人无法想象的能力,智力上必然高人好几等,甚至认为他们可能是全中国最聪明的那部分人,但事实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智力的范畴很广,他们展现的能力的确是属于智力的一部分,但却未必是智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跟我们平常认为的“聪明”或“睿智”有着本质区别。比如智力中很重要的逻辑、推理、思辨、融合、创造等能力就较少在节目中有所体现,因为这些能力不太能在舞台上直观表现,就算有合适的项目,震撼力也不够。

很多人都认为,聪明是天生的。诚然,这世上有很多天赋异禀的人存在,刨去一些天生就有某种特殊能力的“非正常人类”以外(这些人多数都有其他致命性缺陷),我们口中说的聪明人,应该是指在很多方面都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将一种新能力掌握得更好的那部分人,比如说念书时碰到的某些不做作业成天瞎玩闹,却门门考试得第一的“坏”学生+学霸,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同时,不得不感叹,人家天生就跟一般人不一样。

然而,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理解、推理和学习速度固然都受一定的天赋影响,但是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啊,可能是人家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了呢?从读书时候开始,我就一直认为,读书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因为知识点就这么多,撑死了变不出什么花样来,一般一本新的教科书如果认真学的话七天就可以翻完(数学可以更快一点),然后做做课外书的期末测试卷也能考70分以上。

这的确是一种能力,但并不是完全由天赋决定的能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后天习得的能力,比如我学新书时用到的概念肢解、类比、重组等,习得这些能力并不需要多牛的智力水平,大多数人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完全也可以做到。

事实上,很多“智力”是可习得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搞特殊科研项目、不算1+1等于几、不当“人肉雷达”,到底哪些才是普通人更值得去花时间习得的智力呢?一言以蔽之,不能(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用机器来替代的这部分智力,是最值得去习得的。

机器可以替代哪部分智力?

1、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成吉思汗出生于哪年等死记硬背的记忆

2、“大家来找茬”类的微观识别

3、“数独”等严格给定条件下的高阶推理

4、超多位数或超快速度的“心算”

……

这些都是机器可以比人更快更好地做到的事情,如果拿来锻炼脑力,还是有一定效果,但在今天这个工具应用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时代,恐怕这些能力的价值是要大打折扣了。

更何况它们的实际应用本就极少,比如上述记忆类的,很多都是单独的知识点,也就是跟其他知识没有连接的孤立知识点。知道“犇、骉、焱”念什么重要吗?一点也不重要。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乃至10000位也不过是将数字具象成一个个故事的记忆方法加上常年累月地背诵那些故事达成的,不单单这种知识没用处,连这种记忆方法都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比如“王峰”等记忆大师并不是天生就记忆力异于常人,而是通过学习了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瞬间记忆那么多东西,普通人一样可以练得成,但那是一种记忆特定事物的瞬间记忆方法,并不代表学完以后大脑的记忆能力就有了飞跃性地提高了。你背会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0位,你能1分钟内记完54张扑克牌,出门该忘带钥匙还是会忘带,前天晚饭吃了什么一样想不起来。

微观识别和心算就更不用说了,机器用起来又快又好,而且比人脑更不容易犯错,唯一有争议的可能是高阶推理了。推理能力非常有用,尤其是高阶推理能力,目前机器还无法有效地替代人脑,但这仅限于在初始值首先需要人脑作判断,且推理过程没有标准规则的情况下。如果类似“数独”或象棋等游戏,给定了初始值,又给定了严格的规则限制,那么人脑是绝玩不过机器的,它能瞬间将所有可能性算出来,并找到最优解,人脑再牛逼也只能无限接近,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

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了,只要你有几千块钱,你就能比这些“最强大脑”做得更好,所以这些能力除了用来表演以外,基本无甚大用途,也无需去羡慕。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说说那些普通人能习得而且又有用的智力了。

有用的智力是利用正确的方法论习得有用的知识,再用其改造和完善现有认知模式的能力(读起来有点拗口)。

1

怎样的方法论才算正确?

概括来说,就是用科学、辩证和本质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我有一位朋友,很相信命格之类的东西,遇有重大决定就会去相应的书里翻查到底该怎么做,但有时候书里又写得模棱两可,怎么办呢?

此君就会随便选一个,等事情结束以后,在该书里写下批注,以便“深刻”理解书中那模棱两可的表达中蕴含的“真正意义”,此君将这个过程叫做“悟”,自信将这些书悟透,便参透了天机,无往而不利。

每每有人提及此乃迷信时,此君便会用一句经典的话回应:科学也不是什么事都能解释得了的,你怎么知道是迷信还是天机呢?

说句公道话,他的学习态度不可谓不端正,而且还有自己的测试方法,也算是爱学习的了。然而,这样的方法论却从根本上便出现了问题,他将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同书中的“预言”去一一对应,从而剖解出“预言”的“真正含义”,这个过程中其实他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书里说的肯定是正确的,区别只是自己如何理解的问题。这就有大问题了,因为他笃信书是不会错的,所以一旦下次发生的事情同上次的批注有出入,他也不会怀疑书里“预言”的正确性,只会去调整批注来解释给自己听。

现在你觉得这是迷信还是“天机”呢?

上述分析过程就是运用一次正确的方法论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从未接触过“命理”的人,突然有人向你抛出这个概念,并将自己的论证方法讲给你听,你是信还是不信,就取决于你是否用科学、逻辑、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他的概念和论证过程,这可以帮助你区分哪些是正确的概念,哪些是需要摒弃的糟粕。

2

怎样的知识才算有用?

用李笑来的话说,就是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这种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引发思考、引发行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认知,让真正正确的概念进驻大脑,从而孕育出新的种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这样讲可能有点不够形象,带大家看例子。

孤立的知识点很好理解:

伊丽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什么?

秦二世胡亥的二老婆叫什么名字?

新华字典第68页的第三个字是什么?

……

诸如此类,非常无聊(一站到底里的很多题目就属于这种极度无聊类的)。这种知识与其他知识产生不了任何化学反应,价值自然是趋近于0。

那么有繁殖能力的知识呢?也举个例子,比如盲测

盲测,就是指对被试者隐藏测试信息,以最大限度保证测试的公平程度(有时为了更精确,对调研者同样需要隐藏测试信息,叫双盲测试)。

它怎么就会繁殖了呢?当你通过正确的方法论习得这个概念,认可并掌握了以后,你就可以用它来判断很多事情,从而得出其他结论。

比如有人曾经在一群坚定地认为法国葡萄酒更好喝的人里面挑选出一部分做盲测,结果大部分人选出的那杯最好喝的却是澳大利亚葡萄酒。

再比如大多数人都喜欢可口可乐,而且都认为可口可乐更好喝,可口可乐的销量也一直在百事之上。百事不服气,就做了一次盲测,结果大部分人选的更好喝的那杯却是百事可乐。

通过盲测,了解到了多数人喜欢的口味,就知道什么样的口味更被人所接受;通过盲测,知道了品牌和习惯对一个人的选择可以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现在我们可以说,“盲测”这个知识就算是开始繁殖了。

3

如何改造和完善现有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的打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历经多年的演变、大量的融合,早已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知识系统,因此,要往里加东西,就必须保证加的是上述“正确而有用的知识”,至于用它来改造现有认知模式,更是要慎之又慎,否则,不仅无法改善,还容易把你引上“邪路”。

举个例子,我现在学到了一个叫“对照试验”的概念,通过科学的思考,我认为这个知识可以放进我的知识库里面,接下去我用它来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

比如我以前一直奉行感冒必须吃药才会好,因为父母是这么教的。现在我学习了这个概念以后,决定做一个对照试验来检验一下。下雨天去淋雨、不洗手就抓东西吃,总之不停地“作”到得病为止,让医生诊断一下,确定自己得上了病毒性或细菌性感冒以后,让自己不吃药挺着,直到挺不过去了再去打针吃药,看看这病会不会自愈,如果发现最后自愈了,那么对于“感冒必须吃药才会好”的认知模式就被我新习得的知识给改造了。

再比如,母亲从小就教我,袜子和内裤不能一起搁洗衣机里,因为脏东西会传染,容易得病,我就一直是这么以为了。现在我学了“对照试验”以后,决定跟以前的行为来个“对照”,我就故意两三天不洗袜子,让它在最脏的时候跟内裤单独放进洗衣机里洗,当然你要更狠一点,还可以放进其他的诸如外衣之类的脏物,一次不行多试几次,看看会不会得病。后来发现根本没事,于是我就再次改造了“袜子和内裤不能一起搁洗衣机里洗”的认知模式。

以上就是“利用正确的方法论习得有用的知识,再用其改造和完善现有认知模式”的全过程,这种“智力”才是普通人最需要也是有能力习得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智慧”,一些伪概念、毒概念根本近不了你的身。

比如“每次鸡一叫太阳就出来了,所以太阳是鸡唤醒的”之类的因果概念,比如“中医认为红枣可以补血,芝麻可以黑发(其实只是古人看到红枣是红的,芝麻是黑的而已,中医自己也不会单纯开红枣的方子给你补血,肯定会混一些其他药材,因为等量红枣里的含铁量还不如等量猪肉)”,你在不断改善自己的认知模式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被“忽悠”。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并不能将54张不同图案的卡片在1分钟内记下,并按顺序背下来(5分钟应该也不行),但不妨碍他们的“睿智”,相反,能背下来的也不意味着“智力”就高人一等了。

我于大约两年前加入了“胜寒”,智商门槛是130+,里面应该都是“经过认证”的高智商人士。在这两年来跟部分会员的交流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的逻辑能力和想象力都属上乘,这里面肯定是有“天赋”的成分,但在认知能力上其实和我身边的其他朋友别无二致。

因此,这就是我说的99%的人都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变得更“聪明”的原因。毕竟,人生并不是靠某种特定方面的“智力”就能取胜的,不是吗?

热诚欢迎广大微友投稿,我们将在最显著的位置注明作者姓名、来源及作者打赏二维码。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回复“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